ManBetX万博“中国表现2024”艺术大展在上海隆重开幕

作者:ezajj    发布时间:2025-01-06 11:52:32    浏览:

[返回]

  ManBetX万博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市嘉定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中国表现研究中心主办,泰美术馆和奥赛画廊承办的“中国表现 2024”艺术大展日前在上海泰美术馆隆重开幕。

  本次艺术大展本着守正创新与文明互鉴的主旨,通过精选三十多位著名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较为体系性地、典型性地呈现了“中国表现”艺术当下的主要创作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彰显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进程中我国艺术发展的新理念、新水准和新阵容。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许江、上海市嘉定区政协主席杨莉、上海市嘉定区委统战部部长唐晓林、云南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副主任李继显、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代表许德峰、上海市政协华夏文化经济促进会副会长李奕等领导与组委会成员张晓凌、邓晓贤、蔡彭城、孟建、张方白、丁曦林、乐坚、张跃、景小峰、王嘉沐等以及来自全国的上百位文化艺术界人士参加了开幕式。

  在本次“中国表现2024”艺术大展的开幕式上,主办单位代表、上海泰美术馆尹安泰馆长,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代表许德峰先生发表了讲话。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教授,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教授发表了学术演讲。他们在讲话和演讲中都谈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许多艺术家到国外留学深造,他们学成归国后,为中国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这次参展的著名艺术家许江、周春芽、谭平、王小松等都是到德国留学的。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即表现出他们对德国表现主义的“烂熟于心”,又表现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魂牵梦绕”,这就使得他们的绘画作品中无论在观念的表达还是技巧的探索上都有了更为深刻“中西交融”,如周春芽的园林和桃花系列,许江的葵园精神、谭平的抽象艺术等作品皆为典型。这次参展的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著名艺术家张方白、王劼音、黄渊青、李磊、韩中人、闫平等都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营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表现艺术的风格和形式,这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供了当代艺术文本。他们绘画作品所具有的鲜明中国根性文化,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自信,正是当下新时代文化的诉求和方向。

  尹安泰馆长在发言中说,这次《中国表现2024》艺术大展已经举办到第三届,这次是规模最大、层次颇高的一次。这次艺术大展选择在东华环球集团艺河湾艺术区内刚落成的“上海泰美术馆”隆重举办颇有意义。因为艺河湾艺术区正努力打造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的艺术新地标。本次艺术大展的举办,不仅是对我国文化使命的担当,也是对中国艺术发展的探索。我们倾力举办这次艺术大展,就是要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力量。参展艺术家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从历史深处寻找艺术表现的精神源头,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中国经验”“中国态度”和“中国立场”,展现了当代艺术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也彰显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智慧与力量。

  本次展出的这三十多位著名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不仅有对传统的回望与传承,更有对当代的创新与超越。它们探索了艺术的终极意义——艺术既是个体精神的轮廓,也是生命自由的象征。艺术不仅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希望,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通过这些艺术作品,让我们看到中国艺术不仅能够在时代中焕发新生,更能够向世界奉献新的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特殊的力量。 可以说,这次艺术大展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深厚底蕴与审美价值,是一场连接传统与当代、历史与未来的艺术创新实践,也是架起了一座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文化桥梁。

  许德峰先生在讲话中说,“中国表现”艺术的缘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众多留学或游学海外的中国艺术家遵循“择中西之精华而取之”的理念,形成自我的艺术思想和创作风格。改革开放后,他们继承先辈艺术家们在表现艺术上的探索和实践,不约而同地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创建出一个不同于西方艺术话语的体系,渐成具备学术性、系统性的艺术流派。中国艺术中的“中国表现”,不但完全能跻身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甚至能够实现当代艺术的引领。“中国表现”某种程度上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精神寄托,承担着传承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一直致力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坚信,文化交流活动是推动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展示,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它能够跨越语言和地域的界限,连接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各个民族,促进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别人,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多元、包容的世界。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参展的著名艺术家许江在学术演讲中追溯了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起源与特质。他认为,直抒胸臆、甚至旷达不羁的直接呈现,使“表现”的艺术带着某种率性放达,甚至带着粗犷之力。“表现”的艺术着重表现内生的情感,进而表达生存惊悚和艺术呐喊。许江说,与“写实”相比,“表现”依然具象,但主体的情感却最为重要,“心画”是“表现”的真正意涵。而与“写意”这一中国传统绘画中最为突出笔墨的自在和自主的类型相比,表现主义则重视内心的披露,通过绘画的直观表达潜意识、下意识,甚至以呐喊与狂野来实现灵魂的挣扎与救赎。“表现”与“写意”两者虽有一致,亦有不同,终不得相互混用。

  许江认为,“表现”艺术作为“心画”的力量,充盈着艺术家自觉的批判性意识。这种批判常常是对某种庸常状态的搏斗,是对世界荒诞本质的拼搏,是与肉身相关的反省与较量。“表现”艺术代表着艺术家的风骨,代表着绘画本身的纠结苦斗。表现艺术将“此物”作为此身与此心的载体,接受生命本性的铸炼,构成“表现”的中国意涵。“表现”使画者的肉身化入笔色,使内在的荒诞本质在抹去重来的过程中幡然显现,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拼搏訇然鸣响。“表现”艺术可以打开画者与观者内心的块垒,超出象外,用“墨团团里黑团团”催开天地空旷的新世界。

  许江还指出,“美在意象”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观念ManBetX万博,意象、体验、人生则是三个要点。意象既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纯然抽象的理念,是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与情景交融的生命境域。人生则是让绘画浸润其中,接受磨砺淬化的生命之学。意象、体验、人生三者的深度开发表现,让人的审美活动达到超以象外、积健为雄的新天地。“中国表现”就是强调以意象性的开拓来达到对物性的超越,赋予绘画世界以持续的救赎和生命的灵性。

  他还认为,尼采《悲剧的诞生》中阿波罗的艺术代表理智、秩序、文雅,狄俄尼索斯的艺术是剧烈、混乱和疯狂。前者代表理性的理想,后者代表潜意识的执念。表现主义艺术往往是后者的代表。许江进而指出,今天,表现艺术已经在国际燎原。中国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后,展开批判性转化和拓展,形成了中国表现绘画的潮流。我们应当特别珍惜“中国表现”的突出表现,并向人性的深刻反省与救赎的再生性力量表示深深的敬意。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代表组委会进行了学术演讲。他首先集中论述了由“中国表现2024”艺术大展所引发的三方面思考: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艺术表达与文化创新;文明互鉴与中国特色。他以深沉关切的家国情怀与高屋建瓴的国际视角,阐发了如何在“人类文明共同体”的交流互鉴之中,以“中国表现”建构起与他者交相辉映的中国艺术流派,并对这一体现着中国精神的艺术流派在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期许。

  孟建首先指出,“中国表现”作为“精神的还乡”,诚如徐复观先生所言“中国艺术精神是一种自由、生动、气韵的艺术”,承载了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也强调了“为人生而艺术”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双重价值。孟建从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体系论及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构建。他概括了以孔、庄代表的两种艺术精神:儒家孔子“为人生而艺术”铸造“仁乐”(道德与艺术)的典型;道家庄子“为艺术而艺术”则成就了“纯艺”(心智与艺术)的典型。前者“用艺术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后者“表达内心感受与对宇宙的领悟”。“中国表现”正是将上述艺术精神精妙地融入作品创作之中,以挥洒自如的姿态将深刻哲理与诗意表达完美结合。李泽厚美学思想中“表现”与“再现”都具有核心意义,“中国表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或模仿,而在深厚的历史底蕴中汲取养分后的现代新生。

  在艺术表达和文化创新方面,“中国表现”以强烈的社会与人文关怀,深植于对民族历史的回顾与对国家未来的憧憬。孟建提出,“中国表现”的艺术家作为传承者与创新者,以精彩的艺术语言“诉说”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与细微精致,传递民族深沉博大而又悠远细腻的情感。“中国表现”强烈的人文精神光辉与艺术感染力,可与世界共情。孟建认为,多元视野和开放心态使得“中国表现”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独树一帜,“中国表现”的创新不仅在于对艺术形式的跨界,还在于对东西方美学理念的互补与融合,铸就出兼具东西特点的新艺术风格。含蓄与奔放、内敛与豪迈、沉静与炽热——这看似矛盾悖反的特质却完美并存,展现出“中国表现”宽阔的“艺术光谱”与震古烁今的新生能量。

  孟建还指出,世界文明互鉴中的中国特色并非孤立的存在,平等、开放、包容,方可构成跨时空对话。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在生生不息的交流与互融中,寻找共鸣与契合,展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中国表现”不能固步自封,而需更加积极寻求国际对话与交流合作,将中国元素融入国际语境。他引用鲁迅《二心集》中“我从天国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话语来阐明只有从更高的精神层面把握“中国表现”,“中国表现”才能从“民族的意识”上升到“人类的意识”,也才能实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们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营造世界”的终极理想。

  孟建在演讲中也表达了对“中国表现”进一步发展的期许。他认为,“中国表现”如何从一般展览层面上升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流派”高度?“中国表现”如何从单一绘画走向拥有同类精神的各种艺术的广度?这都需要进行理念、机制、路径问题的深刻思考与改革设计。孟建教授最后借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艺术是文明存在的基本方式”的名言,呼唤 “中国表现”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狂飙突进,大行天下。

  “中国表现2024”策展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教授在学术演讲中从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处于“历史性困厄”这一话题出发,论及中国当代艺术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资本、犬儒主义、新殖民主义的影响,也面临世俗利益的羁绊甚至精神迷失。诞生并发展于这一境况中的“中国表现”,正表现出参展艺术家的精神风貌,话语重构,价值重塑的强烈愿望。“中国表现”中的“中国”是基石与出发点,是表现性话语的源头活水。“中国”不仅是方法与策略,更是目的与信念。“‘中国表现”就是朝向本土、时代与历史的精神还乡。

  张晓凌还谈及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无比丰富的表现性资源。他回顾“中国表现2023”艺术大展上,许江教授曾在演讲中将其精神渊薮上推至《楚辞》与《离骚》,同时将李白的狂歌,苏东坡的豪情,怀素、张旭的桀骜作为“中国表现”的文化底气。近现代林风眠与刘海粟首开中国表现之先河。林风眠晚年的戏曲人物令人惊心动魄;刘海粟的泼彩重彩则弥散着宋元文人画的精魂,这些都被傅雷先生赞叹为“国魂”与个性的觉醒。新潮美术的“生命流”绘画则成为“中国表现”的直接源头。生命欲望与情感洋溢的线条色彩,潜意识的各种表现,都构成了艺术中个性与生命的解放。

  从“生命流”到“中国表现”的确立,是个体生命价值与内在世界不断建构的历程。“大写的人”肯定了个体生命的意义及存在;存在主义哲学、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大乘佛教的虚无观念与道家的自然观等,交汇生成了“中国表现”艺术的哲学基础与心理学背景,而个体的生命意识与本真状态则构成了“中国表现”的终极根源。在这里,我们将找到艺术的最后定义——艺术即个体内在精神的轮廓,是生命自由的象征。作为策展人的张晓凌在发言的最后说,每件作品的独立姿态并不妨碍它们的共识:个体生命的创造力,不仅是民族文艺复兴的唯一希望,也是为人类奉献新价值观的唯一可能ManBetX万博。

  “中国表现2024”组委会负责人蔡彭城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连续三届的中国表现艺术大展,先后有200多位著名的老中青艺术家参加了。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表现”虽然也兼具了西方表现艺术的某些特点,但究其实质还是鲜明地表现出了与西方表现艺术不同的价值判断和精神取向;从纵向发展来看,“中国表现”虽然也有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许多特征,但就其本质来看,仍然不同于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当代艺术。“中国表现”体现出的精神返乡、中西融合、意境深远、峻峭雄浑等鲜明特点,充分彰显着“中国表现”艺术家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对中国美学的张扬。蔡彭城先生最后表示,“中国表现”艺术大展组委会将继续沿着这条艺术大道奋发作为,为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表现艺术”勠力前行,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我们艺术界应有的力量。

  “中国表现2024”艺术大展的参展艺术家有:蔡广斌、陈建辉、丁设、葛震、顾黎明、洪凌、韩中人、黄建成、黄渊青、李华、乐坚、李磊、梅法钗、马俊营、施少平、单增、谭平、田野、王劼音、王小松、吴训木、许江、闫平、杨文科、于幸泽、周长江、周春芽、曾成钢、张方白、卓福民。

  据悉,本次展览已于2024年12月27日在上海泰美术馆隆重开幕,展期将至2025年3月2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