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BetX万博园林艺术(精选5篇)

作者:ezajj    发布时间:2024-01-01 15:54:57    浏览:

[返回]

  ManBetX万博明末,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同时导致了西方的科技文化艺术在中国传播,出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高潮。清初,西洋传教士仍旧遵循本土化传教方针,将天主教教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①,同时帮助清政府修订历法、制造西洋火炮,清廷对他们采取了接纳和宽容的政策。然而,明清之际西方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充满了曲折离奇的斗争,一部分固守封建传统的官僚士绅或文人,本能地意识到西方文化对中国封建文化是一种冲击,不利于封建的专制统治,遂群起反击。顺治年间安徽歙县布衣杨光先在辅政大臣鳌拜等人的支持下弹劾钦天监监印、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抨击天主教,他说“设天果有天主,则覆载之内四海万国,无一而非天主之所宰制,必无独主如德亚一国之理。独主一国,岂得称天主哉”?进而又说,汤若望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②。清康熙初,清廷终于做出了禁止天主教传教士传教的决定。

  清代雍乾时期,曾经作为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主导的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大为减弱,中西文化交流的重点转向艺术方面,西方的绘画、音乐、建筑艺术的引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影响,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等人融合中西画法创造“新体画”、圆明园的西洋式建筑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这一时期表现最为明显。

  世界园林主要可分为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两大类,前者以中国园林为代表,后者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中西园林作为供人游乐赏玩的艺术空间具有共性,然而由于自然观、审美取向的不同,两者的造园理论、造园布局及其审美情趣迥然不同。美国景园建筑学家西蒙德说:“西方人对自然作战,东方人以自身适应自然,并以自然适应自身。”③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深受西方自然观的影响,西方人信奉“天人对立,改造自然”的哲学观,强调人改造自然,从而形成有别于东方的美学思想。西方人将数和比例奉为美的最高境界,强调“美就是和谐,和谐有它的内部结构,这就是对称、均衡、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其总特点强调的是以人工改变自然,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具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它是运用建筑法则而不是自然法则建造园林。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的是法国园林,“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_天的广厦”④。排列整齐的建筑,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呈现出几何形状,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因此西方园林中处处呈现的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一切景物均以规整、匀称的形式出现,透视感强,平坦开放,一览无余,从而把自由的大自然纳入规整的建筑系统。

  西方园林的基本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平面布局以轴线展开,以建筑物为主体,一般以一座体积庞大的建筑物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轴线的起点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园林的主轴线是此建筑轴线的延伸。沿主轴线布置主要景观,两侧有次轴线,之间有直干道和斜干道相连。在纵横道路交叉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其他类型的建筑小品。道路是笔直的,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被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布设人物雕塑和喷泉。园林铺设大面积草坪,花草树木严格整形修剪成锥体、球体、圆柱体,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圆形等图案,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修剪、栽植,绝不容许自然生长形状,被誉之为刺绣花圃、绿色雕刻。“园艺要修剪、扶直树木,使每一株树的形状完全不同于处女林中的树木;正如建筑堆砌石块成为整齐的形式一样,园艺把公园中的树木栽成整齐的行列。总之,养花或园艺把‘粗糙的原料’加以改造、精制,是和建筑如出一辙的。”⑤为了突出人的力量,西方园林中广为布置人体雕塑,以显现人体美。园林布局不追求层次感,只有把游览视点提高,才能领略造园艺术的整体美。西方园林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是花草树木也修剪对称方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体现出严谨的理性,集中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

  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士人对山水自然抱着敬畏、崇尚的态度,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基于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传承,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造园的楷模,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园林景观呈现的山环水抱,曲折蜿蜒,参差错落,花草树木自然之态,从而获得“不离轩堂而共履闲旷之域,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⑥的理想生活境界。

  中国园林在布局上以自然为宗,“今夫山者,天地之山也,天地之为是山也吾之为山也,非能学天地之山野,学夫天地之山之自然之理也”⑦。园林因地制宜,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没有明显的轴线对称,最忌方塘石洫、一览而尽的做法,主张庭园重深,处处邻虚,曲径通幽。空间上讲求“隔景”、“藏景”,“合景色于草昧之中,昧之无尽;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⑧。要求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脉),则远矣”。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趣。造园非常注重因地制宜,因山顺势,变化有致,曲折多端的手法。园林造景的山、水、建筑、花木这四要素的布置没有一定的程式,按照自然的形态灵活随意,“因阜垒山,因洼疏池。集宾有堂,眺远有楼有阁,读书有斋,燕寝有馆房,循行往还,登降上下,有廊榭、亭台、、村柴之属”⑨。建筑服从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山水树木相互协调、融为一体,“随基势高下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亭台楼榭轻灵小巧,翘角飞檐,与周围环境互相穿插融合。植物和树木的栽种和修剪配和山水布置,“着眼在画意,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长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⒑。传教士王致诚在写往巴黎的信中说,在中国园林里,“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道路是蜿蜒曲折的不同于欧洲那种笔直的美丽的林荫道水渠富有野趣,两岸的天然石块或进或退不同于欧洲的用方整的石块按墨线l。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正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居山四法:“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

  而在审美情趣上,中国园林艺术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式美,而是更加追求意境美。“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情景交融,借景物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从而使景物富有诗情画意与深刻哲理。“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构,无论是对于诗词、绘画、音乐,还是对于园林乃至盆景的创作来说,都能赋予灵魂,灌注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使作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意象含蓄,情致深蕴,从而以其特殊的美的魅力,引人入胜,耐人寻思。”⒓.是否强调审美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重要的区别之一。

  中国园林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条联系的纽带,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化艺术。园林建筑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自然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传教士到中国,首先在传教地建立教堂。据档案记载,康熙时期全国各地的新旧教堂多达30座,分布于北京、山东、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北、陕西、河南等省份13.。北京宣武门教堂——南堂,是汤若望在顺治七年(1650年)春,依中国式建筑风格建造的,但“堂牖器饰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并设有喷水池,“左池水上高三四尺,石池水四道,上喷高四五尺”14.。教堂内的建筑装饰和喷水池带有西洋园林的特点。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徐日升与闵明我将其改建成欧式。

  明清之际的江南私家园林受到西洋建筑的影响,在建筑小品的装饰和细部做法上模仿西方园林,如西式的石栏杆、西洋的套色玻璃和雕花玻璃等西洋异质文化因子悄然出现。

  据袁祖志所写《随园琐记》中记载清代文人袁枚在南京的随园,“‘书仓’之东厢曰‘琉璃世界’,为室二重,窗嵌西洋五色玻璃,光怪陆离,目迷心醉”15。

  扬州的“江园”,江方伯建于乾隆年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为官园。园中有一幢五间的敞厅,乾隆皇帝赐名曰“怡性堂”,“堂左构子舍,仿泰西营造法”bq。堂前敞后荫,两面夹山,“左靠山仿西洋人制法,前设栏楣”,模仿意大利山地别墅园的逐层平台及大台阶的做法,“构深屋,望之如数十百千层,一旋一折,目眩足惧,唯闻钟声,令人依声而转。盖室之中设自鸣钟,屋一折则钟一鸣,关捩与折相应。外画山河海屿,海洋道路。对面设影灯,用玻璃镜取屋内所画影。上开天窗盈尺,令天光云影相摩荡,兼以日月之光射之,晶耀绝伦”16.。这是模仿当时盛行于欧洲的巴洛克式建筑的所谓“连列厅”以及用大镜子以扩大室内空间的“镜厅”做法。

  扬州的“黄园”,为黄氏别墅,与“江园”相接。其中三层楼房的“澄碧堂”是模仿广州欧式建筑十三行的建筑立面,大量使用西洋建筑中的玻璃装饰,玲珑剔透。“盖西洋人好碧,广州十三行有碧堂。其制皆以连房广厦,蔽日透月为工。是堂效其制,故名澄碧堂。”17.

  扬州的另一处园林景观“石壁流淙”,其一幢建筑物内“榻旁一架古书,缥缈零乱,近视之,乃西洋画也”。是由于墙上绘西洋壁画,绘画运用焦点透视法因而显得景物逼真,人仿佛可以走进去。徐履安“丁丑间(乾隆二十二年)为园作水法,以锡为筒,一百四十有二,伏地下,上置木桶,高三尺,以罗罩之,水有锡筒中行至口,口七孔,孔中细丝盘转千余,其户轴织具桔槔辘轳关捩努牙诸法,由机而坐,使水出高与檐齐,如趵突泉,即今之水竹居也”18。使用龙尾车操纵水源的方法制做西洋式喷泉。

  西洋园林的元素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基本上运用于园林的建筑装饰中,在园林建筑形制、建筑装饰中部分吸收外来因素。

  受西洋园林影响最为显著的当属皇家园林,它不仅在建筑的局部采用西洋建筑手法,而且在园林的立意、布局、建造中照搬西方园林,甚至用西方人设计园林,大规模成群兴建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则是圆明园的西洋楼。乾隆皇帝从郎世宁进呈的西洋画中看到西方园林中的喷泉图样,很感兴趣,便征召西洋传教士修建,最后由郎世宁推荐传教士蒋友仁在长春园的北侧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喷泉,“乾隆见而大悦。长春园中之其它欧式建筑及水法兴建约始于此时”19.。乾隆皇帝于是命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和蒋友仁等在长春园修造西洋楼。

  西洋楼景区内欧式建筑、喷泉、迷宫、雕塑、绿篱、水池等西方园林要素一应俱全,从平面布局到各造园要素的具体形象均接近于法国古典主义造园风格。全园共有7组欧式建筑,从西向东依次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观水法。平面布局体现轴线对称特点,景区的主要道路均为直线,主要景点的人工水池也都是规则的几何形状。建筑采用西洋建筑风格,高大的大理石建筑、跌落的台阶、华丽的装饰,充分体现了巴洛克和罗可可的建筑风格。建筑的平面布置、立面柱式、玻璃门窗、栏杆扶手等,都是西洋做法,细部装饰为西洋雕刻中夹杂着中国民族花饰。园区中心的“大水法”为西洋楼的主要景观,仿西方园林的喷泉,大水法主建筑为一巨型石龛,前面有狮子头喷水瀑布,成7级水帘。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1座大型喷水塔,塔身方形,共13级。并运用西洋机械引水。在绿化方面同样采用西方园林方法,修剪整齐的草木、花草铺成的花坛、建筑西方花园内常用的迷阵(Maze)景观——“万花阵”。“西洋楼”是西方园林在中国第一次较全面、较完整的引进,代表着18世纪东西建筑文化和造园艺术交流的成就,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皇家园林建筑室内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的装饰,据档案记载圆明园早在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间,曾在圆明园后殿仙楼下安设了一樘楠木边双园玻璃窗cl,雍正五年在万字房(万方安和)对瀑布仙楼的窗户上,还用了长4尺4寸、宽3尺2寸5分的大块玻璃cm。并吸收西洋教堂天顶画、全景画的装饰手法而变通为中国式的建筑装饰手法——通景画cn,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圆明园、紫禁城内的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内大量出现co,绘画采用了透视的画法,有极强的立体效果。

  以上所说的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现在虽已不复存在,而通过文献记载和园林遗迹可以看出,西方园林要素曾出现在明清之际的中国园林中。它的引入,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丰富了中国造园艺术手法。

  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清代园林中出现了许多西式景观和装饰艺术。然而,这些异质因子一般都体现在园林细微之处,出现在建筑的局部装饰和园林的小品中,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格局,明清园林主体建筑及整体风格则是保持中国式的,即使是最完整、全面地模仿西洋园林的典范——圆明园中的西洋楼,也仅占圆明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二,作为聚景园林中的一个景观。且被置于全园也就是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的东北角,并在它与园内其它中式景观之间加土丘以为隔绝,成为一个独立的景观。

  其一,中国固有文化的传承性。几千年的中外文化不断交融,影响中国最大的外来文化,东汉末年的佛教和明清以来的西学,都没有影响到中国文化本体的根本改变。中国人从来都是以外来文化服务于中国的本体文化,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实现自我的再生和创新。在明清中国人的眼中,西洋建筑就像西方的自鸣钟一样,属于“奇技淫巧”一类,仅仅作为赏玩的对象而已。西洋楼的建造很大程度上源于乾隆皇帝对西洋画中“水法”的兴趣。

  中西文化由于伦理观、价值观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当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外来文化就必须让步,就像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利玛窦等人为了传教的顺利进行,改变了固有传教的方式,制定并推行了天主教儒学化以及科学传教的方针。在西方园林艺术的东渐过程中,当西方艺术与中国古典艺术出现相抵触的元素时,也不免要采取本土化的变通方式。西洋楼这样纯西式的建筑在细节处理上也不免使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元素。西洋楼在主轴景观的处理上,并没设置成像西方庭园一眼望到底的直线,而是沿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被建筑物有节奏地分作三段,西洋楼建筑群同样地把一长条园景分成几个院落,避免拉丁庭园一望无际之感。西方古典主义花园中必不可少的人体雕像在西洋楼中却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传统的祥禽瑞兽:大水法前的水池中的主雕是一只象征福寿的梅花鹿,谐奇趣和海晏堂前的主雕是寓意吉祥的翻尾鲤鱼,海晏堂正面的大水池左右两侧的铜铸喷水雕像则改用中国传统的12生肖。

  其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交往的桥梁和纽带,传播宗教是其目的,而科学文化的介绍只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其次,文化交流的范围狭窄,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大。由于闭关自守政策和文化专制制度,阻碍了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西学的传播仅限于上层文人,入清之后,更囿于宫廷之内,社会影响面较小。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响也仅限于部分地区的少数园林及皇家园林中。

  其三,中西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园林特点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西方园林强调改造自然,透视感强,平坦开放、一览无余。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的审美标准,和当代的建筑一样,是以追慕古罗马严格的几何构图和宏伟的气派为原则。中国园林强调效法自然,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园原则,布局自由流畅,旷奥兼得,虚实相生。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的造园原则及追求“诗情画意”美学意向,顺应了园林“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需求。而人工的、几何的、规则的西方园林不符合中国文人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审美裁判。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性顺应了造园的要求,所以能为西方所接受,具有中国趣味“英中式”园林在17—18世纪英法等地出现。而西方园林的理性化,与中国园林“犹若自然”的造园理论相抵触。因此,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西方造园的艺术亦影响到造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但这种作用是表面化的,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思,没有在整体布局、设计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为楷模的设计理念。

  西方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反映出中国文化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注:①汤若望说:耶稣“犹如商朝的创建者成汤,因为天旱祈雨,将自己当作牺牲,供奉求雨。他身为圣王,而如此受罪,

  非但他的威望不减,反而至德益章,为万世所赞誉。成汤将自己当作牺牲供奉,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皆为利济

  于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藏,《满文密本档》137卷。

  ③西蒙德《景园建筑学》,转引自章采烈编著《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⑤10.12转引自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93、94、273页。

  ⑥⑨(清)沈德潜《复园记》,《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99、98页。

  11.刘天华主编《十大名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204页。

  15袁祖志《随园琐记》,陈植、张公池《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367页。

  21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三年九月十八日,木作。

  22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玉作。

  23聂崇正《故宫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探究》,《区域与网络——近千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中国园林艺术蕴含在我国名族精神和文化精髓,孕育着全体民众对艺术以及美学的积极追求,东方文化的艺术体现,在我国园林工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近年来,我国园林设计的艺术思想也正走向世界,其对国外园林思想体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来看,园林指的是在特定的区域,结合工程技术手段和艺术效果,应用对地形的勘探研究、植物配置以及园路的整体布置,从而建设出的有利于人居游憩,体现美学艺术观的环境。园林,毫无疑问是人类最为理想的生活场所,是美学的集中体现,是艺术观全力展示的舞台,是放飞心灵的最佳之地。中国的园林艺术体现不同于西方,其艺术主要蕴含于自然环境,将美通过自然环境的转换,时人达到心旷神怡。中国园林艺术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美。我国园林艺术体现无非是从美字入手,从自然景观出发,由人为感官入手,彻底体会到自然所带来的美学思想。

  要在有限的时间和地域中,营造出美以及和谐的感觉,充分体现园林的各种意境,园林的布局艺术是重中之重。中国的园林布局艺术,在园林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1)主题性布局。园林以不同景区的不同主题为基础,有的以山为主题,有的以水为主体,有的以花草为主题,一个园林,多个主题是当前园林布局中重要的艺术手段;2)欲扬先抑布局。在进入园中和主要景区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的尺度感、明暗感、颜色的鲜明度压下来,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手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如留园是做得最精彩的,入园门后,一条窄暗的巷道,让游者的心先收缩一下。行十数步,一个小天井,几株竹枝,再走几步一个大天井,一棵桂树,一个小方厅,暗示你前面有景。抬头有一方门额“长留天地间”点出园名,弄堂的尽头迎面是一大片花格的漏窗,你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花园水池,但它不让你看清楚,把期待的心境提升到极致。然后按游园路线分左右两条,左是直接到花园,右是经过门到茶厅(五峰仙馆)到(鸳鸯厅)宴厅,花园的景色一处与一处不同,厅堂布局一个比一个华丽,线)对比照应布局。园林中的对比布局,是重要的园林艺术体现,有的通过诗的意境,来对比出园林的主题,有的通过自然景观来映衬出园林的风格。当然了,有对比是前提,还必须有照应的东西,才能使得园林布局达到和谐统一。在苏州的很多园林中,都用画来作为对比,画里面的山水、花草刻画的栩栩如生,其对应着园林的自然景观,使人们看上去就好像画和园林景观如一体,这样的布局充分达到景观与自然的和谐,然和景观的和谐。

  园林的艺术又一体现,便是植物配置艺术。在我国园林中,任何主景模式的园林,其植物配置种类数量以及布局上,都应该有主有次,泾渭分明,用以表达不同园林所具备的不同风格主题。对比和衬托是常见的植物配置艺术,旨在运用不同植物所具备的不同形态,合理处理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关系,形成对比,形成具备自然特色的独特艺术,衬托出主要植物景观和次要植物景观的关系,好比如绿叶衬红花这样的境界。我国园林植物配置的艺术,是充分注重各种植物组合协调,通常我国园林艺术所运用的是三中手法: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动势和均衡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杜英;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起伏和韵律有两种,一种是“严格韵律”;另一种是“自由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最容易体现出韵律感,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层次和背景为克服景观的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绿色屏障,色调加深,或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以加强衬托。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相互之间的配置。

  天人合一设计理念,是我国园林的重要体现。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的园林建设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是园林艺术的重要设计理念。所谓天人合一,旨在充分融合自然环境,使人如沐春风,如进仙境。天人合一的意思,其实就是顺应自然景观,无论从建筑、布局、植物以及各种山水等等,都必须形成统一,达到景观与自然的和谐,达到人与园林的和谐,形成凸显自然美的园林。园林之所以被称为理想的休憩之地,是因为身处园林之中,便能感觉到已融入大自然环境中,充分体验大自然所带来的境界,缓解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带来的压力。在我国古代的园林中,均是运用和谐自然的手法,无论是从建筑的形态还植物配置过程,都体现自然的风格,使得园林中的人能充分享受大自然所带来的种种放松的感觉。而在我国现代的园林中,更多的绿色植物以及可除灰尘的花草被种植,能充分净化空气,使人心旷神怡、天人合一。

  中国园林之艺术丰富,就布局而言,其艺术的体现就无与伦比,在植物配置中的艺术,具备中国自身特色。所以说,中国园林艺术的体现,也必将伴随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得更远。

  [1]刘晨.浅谈中国园林艺术[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 报,2007(1).

  中国园林是世界上物质文化遗产,是东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它的园林艺术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追求至高的精神文化的象征。在古时候,中国园林仅仅是贵族用于狩猎的地方,可是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古人开始注意塑造山水园林,同时,随着时代的演变,建造园林的造型也变得不同。可是,古人追求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自然,这是中国园林最大也是最优秀的特征。中国园林艺术需要四大要素:山、水、植物、建筑,通过这些要素来营造出大自然的情境,这是非常有难度的。而西方园林追求的人工至上的思想,喜欢将自然的物体雕琢为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这就是西方园林体现出的庄重、形式的特点,这就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影响的。但是,东西方园林艺术各有千秋,都体现着一种美的特征。

  其实,从古至今,东西方的文化就截然不同。西方认为自然美仅仅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可是自然美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它也有自己的缺点,需要对自然进行雕琢,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影响,现在所见的西方园林都仅仅体现着人工美,布局对称,讲究匀称,花草也是修剪的相当规整,这体现的立体几何美。而我国园林艺术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美,追求的是一种人工与自然结合的理念。中国的思想就是注重大自然赐予的景物,园林艺术体现的都是自然美,必须的人工修正也是为了更能体现大自然的魅力而已,和西方园林的风格大不相同,这也是东西方思想不同造成的。我国园林表现的形式不讲究对称等,而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花草树木任其自然生长,体现出了自然的情趣。总而言之,西方园林思想就是去改造自然,讲究的是庄重,而东方的园林表达的自然与人合一的思想。

  由于东西方思想的不同,对待自然美的观点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在东西方的园林上就体现出了不一样的追求。首先,说明下西方园林的特点,西方也有自己的写意文化,可是西方在建造园林的时候,刻意去追求形式美。而我国建造园林时,也很注重整个园林的形式结构。可是,我国造园的主体思想是追求回归自然,需要园林体现一种意境的美。西方一直认为自然美是存在缺陷的,还不够完美,必须经过人工雕琢才可以登上大雅之堂,追求的是西方艺术美的魅力。而中国建造园林注重的是景能够表达一种情趣,这是很重要的。景是自然界给的,可是塑造的景能否触发人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意境,才能更体现出园林艺术的魅力。在古代,并没有真正地设计师、造园师,而是由不同层次的人的介入如画家、诗人、建筑家等,他们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分析出自己的策划想法,这也是我国园林融入多种文化的原因所在。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其实,一个上等的园林,无论是东方的或西方的,都肯定会让人感受到美,但由于思想和文化的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绚丽,而中国园林则带给人们一种意境,感受到非凡的情趣。

  我国的诗文文化有着悠长的历史,以前诗人写的田园、景物之诗也都是碰到好景所触发的感情,这就是很好地参考资料。正是这么多年的文化底蕴,中国造园走自然山水的路线也成为了必经之路。中国很注重去自然挖掘素材,再根据诗画所体现的意境进行塑造,既追求大自然的自然随机性,又追求意境美,这促成了布局万千、巧夺天工的东方园林。造园不讲究什么调理结构,只是随意建造,这就是中国所谓的造园无成法。现在中国的园林都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因为里面包含了很多的意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触和心境,还有很有意境,现代的人已经无法体会到,这引起了研究园林界的兴致,这也正是中国园林的魅力所在。现在再说一下西方园林的特点,如果你仔细看一下西方园林的鸟瞰图,就会发现西方园林艺术的几何美,因为精心设计的结构相当规整,并无一丝杂乱。这和中国园林体现出的曲径通幽截然不同,因为西方造园追求的是主次分明,有一定从属关系,可以很能辨别整个设计的空间结构,给人一种清晰明了的感觉,遵循形式美一直是西方逻辑思维的体现,因为西方人的特点就是逻辑分析能力强,从西方园林上就可见一斑。东西方园林的差异就体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东西方人审美的标准,但是,东西方园林艺术的相互比较,并没有优劣之分,而是体现出了不同的美。

  景妙何在? 曰: 妙在知与不知之间。知者,知其妙,悉其好恶;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一语道破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无论是景观的构置还是意境的创造,中国园林构成中,建筑与园林是不可分割的。建筑被誉为“历史年鉴”,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园林是建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就定义说, 园林与建筑是必然, 相关联的; 就分类说, 园林与建筑是混合的; 就形态本质说,园林与建筑是一个要义,亦是分离的;就历史的变迁说,园林与建筑艺术是一个系统的规划观; 就未来的生活导向与发展说,建筑、园林、城市是一个整体,都是为了人类的需求、生活和生存方式[1]。

  建筑园林艺术的雏型, 以殷周灵囿、狩苑形式的园林为标志,虽然起源已久,但真正可称之为规模园林的则从秦汉以后。两晋、隋唐的铸就和积聚, 南北朝时期出现以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的山水园之变革。而中国园林由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则在隋朝。以至发展到宋朝全景式地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的山水宫苑。到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园林达到顶峰,蔚为壮观[2]。

  秦汉时代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始皇为了更好统治建立起的国家、政权和土地,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和良材,在当时首都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建造了一处处规模巨大、华美绝伦的宫苑群,集享乐与维护政权于一体。

  3.2 建筑园林的精神抚慰与个性的显现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历史的演变, 园林艺术形态既然占踞一方, 拥有一段供人栖息的空间,引人步入或驻足,它必然带给人们一种普遍的触景生情的精神抚慰。特别是在东汉之后园林建筑形态逐渐分化为事务场地、警卫驻所、驿站、邮递站、客站以及寺院形式等, 意味着园林艺术形态和功能不再为统治阶级独自享有, 而是逐渐步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普及于公众。从此, 它具有了新的广泛的民生意义。如唐代诗人李白云:“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3] ,其间明示着人间情思的冷暖、博爱与寄托。同时,因各朝代实事政治影响,其感受之丰富也因人而异, 士大夫园林兴起一时,醒示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大夫人生哲学。

  长期为诗画所陶冶的中国园林, 其实就是诗画的物化,它无处不可画,无景不入诗,是可以身临其境的立体画,也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凝结诗。历代中国园林艺术皆汲取同时代文化为创作源泉, 如建筑艺术、科学技术、文化资源与图案的汇集,诸多因素中, 尤突显一派诗画的境界。可以说, 中国园林正是一幅幅韵味酣畅淋漓的水墨画, 一个诗画的哲学境界。园林或者山水画都是传统思想的符号化,两者被称为是“同概念下,异质媒介的艺术表现”,有趣的是,中国的水墨、山水、人物、花卉等绘画自身都讲求“三绝”(画、字、诗)之修养;更为有趣的是,中国的园林等建筑艺术,在讲求诗、书、画之时并使其组成其中的一组组符号, 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建筑语言。诗云:“ 会心山水真如画,巧手丹青画似真”,“宛如画本”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评价。

  符号化的艺术语言最朴素,如点、线、面、形、空间对比与变化等和由此产生的形态、形状。这些元素在具有美感与个性的同时,又具有语义的作用(指示、暗示、尺度、心理反应等)。点、线、面、体、形、空间最易于带给人们具体的真切感觉。中国许多建筑、亭园等, 其顶部造型坡度很大,突出大曲度和块面的流动感、升腾感,有如书法一样的气质;在园林建筑设施上,如道路铺装的花纹或窗棂侧挂楣子及坐凳栏杆等均运用了斜线、折线、曲线的对比。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有云:“文致减雅,信画如意”、“上疏下密之妙”等,即已对此作了精彩点评。

  此外, 在建筑、园林的整体造型布局形态上,从动式上(台阶、走廊、院落之间),给人以指示、引领的方向感、变化感和探奇寻幽感,即所谓“曲径通幽处”。从形状看,其体积的大小节奏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若园中有亭, 则亭相对于周围的环境要高出,且体积增大,其间有适度的空间以供人驻足、休息。看来,符号化艺术在园林建筑中也有独到的设计, 当你步入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或是参观北京的故宫,你都可以真切地领略到其间的妙用。前者体现出私家园林的精致与个性, 后者则是一派帝王的奢华与恢宏气势。

  面对自然,人们感叹万千,南京诗人杨万里有云:“ 清景无终极,频来未属厌。远山秋后生, 茅屋近来添。” 苏州拙政园有“ 与谁同坐轩” 亭, 正是借宋代苏轼佳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是人们将对自然诵叹感怀之情纳入了建筑、园林艺术的“匠意”中,借以抒发自己心灵深处的复杂感受。更有以自然现象、历史地名和传说取名而设立的园亭以致铭记和追思,如“上林苑”(陕西咸阳城旧址)、兰亭(绍兴地区)、秋风亭(湖北巴东县)、赏荷亭(南京玄武湖)。

  在建筑、园林的物化景观中, 从外在形式看虽然是硬质的、实体的, 但从内在空间来看又是流动的、虚化的,沈复《浮生六记》中有:“夫园庭楼阁,套室回廊,垒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讲的就是实空间与虚空间的营造。实虚空间形式既包括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也包括建筑与自然山石、树木之间的联系;既涉及实用的空间,也涉及非实用的心理空间, 如冷泉亭等。明代计成在《园冶》中云:“花问隐榭,水际安亭。”即是说景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几千年来,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山、水、建筑、道路等诸多的语汇与陈设、匾联等有意的经营、有机的联系, 构成了富有情趣与饱含意境的山水田园境界。朗承文指出:“ 发展变化是传统本身的价值要求; 对传统的再认识,再挖掘,广吸纳是继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精神, 赋予传统时代面目的必由之路”, 对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思想、设计手法等以符号化的手法加以总结, 通过对外在图示符号的继承或者是内在符号语法的继承(以“取形”或“取意”方式),并结合现代园林空间特点, 可使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获得新的生命力, 从而对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刘少宗.说亭:历史、艺术、兴造[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7).

  当前我国高校园林艺术教学计划中,绝大部分安排的是理论学时,实践教学部分很少,教学形式倾向于理论化,实践教学沦为辅助理论教学的工具,只是被用来检验理论教学中的教授内容是否正确的一种手段,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不仅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只会是纸上谈兵。

  传统的园林艺术课程不仅安排的实践课时少,而且教学方法单一。在比较少的实践时间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园林景观,游览的景观普遍不多,且教师对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层面的分析介绍比较少,根本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课堂所学的内容。另外,学生仍然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与课堂教学接受知识的方式如出一辙,教学实践课也像是简单把课堂搬到了园林之中,实践效果无法实现。

  通常来说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服务于课程的性质特点,园林艺术是对人居环境的艺术改造,涉及到建筑学、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其教学方式必然要能够体现其艺术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特色。然而,当前该课程教学课程目标不够鲜明,特别是实践课,并没有探索开发出一条适合本课程的教学体系,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性认知水平以及将感性艺术转化为实际设计应用的本领。

  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有助于进行规范化的园林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针对于园林艺术课程的性质特点,应在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原则的前提下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科学性要求实践教学环节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匹配,做到循序渐进。如在参观园林时,教师的介绍的层次顺序、内容难度等要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容易理解。整体性要求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相对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使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衔接密切。当前应增加园林艺术的实践课时及扩充多维度的培养形式,使实践教学在验证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吃苦耐劳能力的作用。

  学习园林艺术知识是为了今后在实际应用中做好丰富的理论储备,本质上说,两者是服务的关系,即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园林设计之中,这也是园林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园林艺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分析、实际项目设计以及平时的课堂小练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分析、思考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教师可利用现有的实际项目,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设计制图、修改完善,使学生在虚拟课题的实际设计中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考核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成绩,同时也能够起到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与方向的作用。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期末终结性考核有很大的弊端,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应增加平时实践环节的考查形式,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ManBetX万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最后再统一进行评比,并将成绩纳入到考核的范围之中;可以让学生自选园林参观,然后以递交报告的形式描述心得体会。另外,口试的考核方式较为直接,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参观园林景观的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将口试考核合理运用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去。

搜索